看 耶 稣 所 看 见 的 : 马可福音6:30-38

          有两个从未写过书信或文章的大人物,然而却是几个世纪以来最多写到的:第一,苏格拉底;第二,耶稣基督。苏格拉底(主前470-399)是古希腊哲学家,他是一位教师和学者,可以说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虽然没有写过任何东西——对于当今的标准,他不能晋升为校长甚至教授——他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喜欢在与任何人的对话时提出问题,特别是跟他的学生们,以致被称为“苏格拉底式提问”方法。有趣的是,这位著名的哲学家甚至承认:“ 我不能教任何人任何东西。我只能叫他们思考”。

          与苏格拉底一样,耶稣基督经常使用对话的方式或讲一个充满引发人们思考的问题的故事。在四福音书中祂问了307个问题,而祂自己只回答了8个问题。当今的教师和这位伟大的夫子最显著的区别是:大多数教师提出问题是为了获取信息,但耶稣却是为转化。当今的老师问问题是要得到答案,然而弥赛亚是要打开听众们的洞察力和眼睛。当今的教师倾向于针对有限的学习材料提出问题,但基督却是引导听众们要思考甚至反省,直到他们能够看到看不见的事物。

          例如,祂问一个瘫痪了38年的人:“你要痊愈吗?”(约翰福音5:6)。同样的,祂对瞎眼的巴底买说:“你要我为你做什么?”(路加福音18:41)。在这两个问题中,祂引导他们寻见复兴他们的信心。在其他的机遇中,祂激励对方进行逻辑性的思考并做出自己的结论(“你想,这三个人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路加福音10:36)

          在马可福音6:30-38的这段经文中,祂问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你们有多少饼?”(38节)。这个问题是在门徒们刚从差传归来的疑惑中,可能已经筋疲力尽的情况中问的。本来耶稣是要门徒们歇一歇,同时能够分享他们的经历(31节)。然而这个计划完全失败了,因为加利利人一直的跟着他们,以致耶稣怜悯他们,然后“开口教训他们许多道理”(34下节)。

耶稣的教训材料似乎持续到晚上,因为门徒们提议说:“这是野地,天已经晚了。请叫众人散开,他们好往四面乡村里去,自己买什么吃”(35-36节)。我觉得他们考虑的足够现实,因为聚在一起的听众有5000男人(44节),若加上女人和孩子,数字可以是一个体育场或整个 Istora Senayan(大约一万五到两万人)。管财务或福利部的门徒(当时是吝啬有贪污的加略人犹大掌管)哪里要付出这项巨款去买饭盒给加利利的10个村庄的人吃呢?

          更糟的是,门徒们的眼珠子肯定要凸出来,当耶稣说:“你们给他们你吃吧!”(37节)。他们有这般的反应并不奇怪:这是不可能的!有两个英文版本恰当地解说他们的反应:“用什么?”,以及“你是认真的吗?”。再次的,他们的反应仍在合理的范围内,因为突然要供应一个村子居民的食物,确实是个大难题。

          当门徒们正焦虑和手忙脚乱时,主耶稣在38节发出问题:“你们有多少饼?”。当注意:祂发问并不是因为祂本身感到犹豫或陷入门徒们的不知所措中,因为根据约翰对同一件事的记载:“祂自己原知道要怎样行”(约翰福音6:6)。那么,主耶稣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呢?我发现至少有两点是祂要教导的。

主耶稣有意引导我们学习将困难视为机会

          根据门徒们的理解力,要喂饱如此拥挤的人群,除了不可能,也是一种不必要的浪费:“我们可以去买二十两银子的饼给他们吃吗?”(37节)。意思是,在他们的计算中,浪费二十两银子——就等于一个工人8个月的工资——是一个多余、无效和徒然的决定,因为那么大群的人最后只能得到一点点的食物,因食物的数量太少也不能喂饱他们。

          我们大多数的人不也经常处于和门徒们相似的心态吗,就是将每一个情况或挑战视为难处或问题?大多数的人——也有会众、执事、长老,还有大会或基金会的执委——都习惯于直线或常规的思维,就是以固定或编程的思想方式,以致形成了一种思维方式,即所有的问题都必须按照逻辑、理性、正常、标准、死板、官僚、实用、实际的结构进行过滤,且不给其他可能性的存在留空间。难道你不曾遇见这种人或教会组织?

          因此,门徒们的的直线模式中出现的解决方案或出路是:“叫众人散去”(36节)。意思是,如果数百个加利利村庄的居民能够散去,他们眼前的问题和困难也就结束了。在疫情期间,岂非有很多基督徒,甚至教会执委或基督教机构,也同样有着直线式的思维,结果是:我们不想更进一步的传福音,执行差传计划,帮助困难、生病和哀伤的人,而实际上,我们的人力和财力资源仍然充足甚至有余?

主耶稣的思维方式明显不像大多数人的直线模式;他的思想是启发式,同时也是转化式的思想。启发式,对门徒们来说是一种非常新的、陌生的、不寻常的,也许是奇怪的启发,特别是当他们从一个孩童取得的五饼二鱼时,有人插话说:“这么一点要分给这许多人,还算什么呢?”(约翰福音6:9)。这是正规的常识逻辑,且不太错误,然而却表明他们的思维模式仍然是传统式和怀疑式的。

          转化式,是改变门徒们的思维框架,转向一个打开他们思想视野的异象,特别是当耶稣叫众人一排一排地坐下“有一百一排的,有五十一排的”(马可福音6:40)。可能门徒中有开始怀疑的,或甚至开始质疑分50和100一排的效力,认为每个人最多只能得到一丁点的面包和鱼。

          即使如此,门徒们还是顺从耶稣的命令将饼和鱼分给众人(41节)。因此,大神迹出现了,相等于基督复活的神迹(因为这两个神迹只在四福音书中有完整的记载)。大约一万五百人都吃饱,剩下的饼和鱼还装满十二个篮子(42-43节)。弥赛亚的大工岂不是非常的神奇吗?

          因此,即使我们在这两年多的长期疫情中还是面对着相当困难的情况,让我们都学习从主耶稣的角度看情况。问题是:我们作为教会的属灵领导人和其他基督教机构的领导,是否能够将眼前的困难视为机会,能够看见上帝的奇妙大工?倘若我们真的是属灵领导人,我们应该能够看见艰难的未来,即使是在基督论上。真正的属灵领导人也应该能够说服和鼓励那些所服事的人在基督论上跟随和服事主。

          现在,在尚未结束的暗淡时期中,作为上帝的儿女,何况是属灵领袖,都要学习看见上帝藉着新的机会,所要向我们揭示的一切可能。有可能主耶稣在重复这个问题——“你们有多少饼?”——这一次是特别针对我们问的,其意是要我们思想,扩张视野,并带领我们发现远远超出我们惯常所发现的?意思是,祂正在引导我们走向服事的创新,并意识到困难是一扇敞开的门,引向一个又一个的机会。我们是否能够看见并朝着这种可能性迈进?

上帝有意激励我们学习以怜悯为服事的动机          

          如之前所说,马可福音6:30 的情况设置等就是门徒们刚完成了宣教的服事,且可能相当疲劳。正当时,耶稣提议进行退修会,使他们能够稍微放松,同时感受到与那伟大夫子的“自己的时间”。但事实上,他们无法进行短暂的休息,因为加利利整村的人一直跟着他们。试想一下,如果门徒们都很劳累且需要稍微的休息,但还未躺下就已经被出现在面前的人群包围。你不觉得你的休息时间却因着别人的需要而受到干扰吗?

          当耶稣的反应又如何呢?当时主耶稣“看见有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6:34)。这句“耶稣就怜悯他们”其实在希腊文中只是一个动词:“ splanchnidzomai”,在旧约圣经中反复地使用,而一部分是与主耶稣的心态有关。这个词的字面意思与“内脏” (splanch)有关,也可以意味着“心灵深处受感动”。这一点符合当时的希腊罗马概念,其隐喻乃认为人的情绪或感觉的中心是位于胃部区域,这个情绪或感觉区域的运动会自动地促使一个人的心“燃烧”或“推动”去思考和行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最突出的是,主耶稣的情感和心灵正在燃烧和受感动,要供应这许多人的需要和行善,尤其是出于减少或消除他们的困难甚至痛苦的动机。

          这一点表明耶稣不仅看到了众人所经历的困难;祂仿佛也感同身受他们的痛苦或苦难。这就是祂具有的行动的爱,教会和跟随祂的人也应该有这样的爱。祂的心被怜悯的动机所驱使,以致祂看见的不总是人们,而是众人的需要。就是这怜悯的动机使五饼二鱼在祂的手中成为神迹。因此,并非夸张地说,正是这种怜悯的动机,将少数又微不足道的事变成了出奇的大、奇妙,并为众人带来祝福。

          要注意当耶稣发问时:“你们有多少饼?”,祂问的是他们所拥有的,而不是他们所没有的东西或材料。根据门徒们的计算:因为他们没有丰富的财力资源,因而他们所有的五饼二鱼,确实是算不了什么——在他们的估计中——实在不可能用来供给在场那么众多的人(“要分给这许多人,还算什么呢?”,约翰福音6:9)

          有时候,不是有基金会领导人、教会执事、神学院主席、或基督教机构执委在暗地里或公开地表示,没有钱或资金便意味着一切的事工、活动或宣教计划是无法进行的吗?意思是,正如门徒们一样,我们的一般常识只专注于直线的思想,认为财力资源就是一切,甚至成为决定一项事工是否能进行的因素。确实,金钱、资金或财务的支持是很重要,但在事奉中却不是最重要的。

          因此,这就是你和我必须拥有的唯一服事关键:有必要寻见同时有能力像主耶稣一样地实践怜悯的动机,特别是在最近的疫情肆虐期间。有太多的人需要我们伸出手,但讽刺的是,太少有人蒙召去关心仍在基督之外的灵魂,或向我们周围处在困境和痛苦中的人伸出援手。

          五饼二鱼的神迹,实际上是主耶稣传达一个重要信息的方式,祂要你和我从上帝的角度去看。祂要我们不可过于拘泥于线性、普通、传统、常规、标准和实用的事,而是要我们看见那看不见的视角或眼界,就是看见上帝藉着神迹所动的奇妙大工。倘若我们想要理解神迹,我们必要认识上帝观看的方式和上帝在基督论的困难或问题中的动工方式。上帝近来要向我们传达的是什么信息或嘱咐呢?祂是否在我们心里增添了某些负担或服事的理念,好让我们心里火热,愿意为上帝的国度工作?

          我认为东南亚圣道神学院的创办人计志文牧师博士(1901年1月10日-1985年2月13日),就是一个能看见主耶稣所见的主仆例子。这就是为什么在 1930 年代,尽管他在中国和亚洲的华人教会中是很受欢迎的传道人(还有宋尚节牧师博士,1901年9月27日-1944年8月18日),计志文博士并不存线性思维,更不用说自我满足了,因为他还是到海外服事,包括到美国、菲力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所有的目的地都很远,并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才能抵达,因为大部分地方只能坐船才能到达。

          在他探访的每个国家,除了讲道传福音,他创办孤儿院、基督教学校和神学院;其中之一就是东南亚圣道神学院,开始是在万隆,然后搬到玛琅。整体来说,他一生中已创办375教会、在7国家创办7学校,以及2神学院。意思是,东南亚圣道神学院的存在(70年前成立,在1952年),实际上只是一部分计志文博士各种鼓舞人心和转化式的服事。 当意识到这点,相较于这位忠心的主仆所作的,我实在感到羞愧和微不足道。

          趁着这个机会,我们要知道计志文博士在服事中的重要经文就是约翰福音 4:35(你们岂不说:到收割的时候还有四个月吗?我告诉你们:举目向田观看,庄稼已经熟了,可以收割了),他基于异象和使命的座右铭就是“服事的禾场就是世界”。意思是,从几十年前,有上帝的仆人,在一切的简陋和不足中,他能够看见的服事的禾场是何等的广泛,包括整个世界。走遍全世界!当晓得这个事实,我非常的惊讶并不知不觉中地说:“可是,为何有人愿意这样做?”我的意思是,这是70-90年前,为何计志文博士要费心地去接触那些缺乏甚至一无所有的各个国家?

          但这正是他藉着清晰的异象和使命所做的,而我们活在这个可以到达世界各地的技术和媒体的21世纪中,大多数人的心却似乎已经变得太冷漠和微温了,并且过于执着于一切线性的、狭隘的、基本的、官僚的、常规的,完全不是宣教性的。那么,计志文博士到各国服事和创办这个那个的资本是什么?当听听这位在70年前想在这里成立神学院的主仆说的话:“我双手空空来到印度尼西亚!”。意思是,他不是依赖任何的资金,包括存款、金银和来自各地的资金支持。简单地说,不能依靠任何财力资源,更何况是资本储蓄或储备资产,正如当今许多教堂和机构中很常见的。

          如今,当我们在两年的疫情中踏入2022年,到处困扰世人的主要趋势有两个:忧郁和不确定。各阶层预测,在组织中将会有很多变化、改组或重新安排,重大的职业变化,公司要求每个人都要做到最好和最出色的。他们很可能注重的是技能而不是学历(学位)。我们这些在教堂和其他基督教机构服事的人又如何?我们是否已准备好面对许多的变化?或准备好改变我们自己和我们的事工以求作到最好?

          容许我给予大家一点反省或反思:倘若我作为神学院的讲师(和其他的神学院老师)只是教导和遵循服事的程序流程,完全没有像主耶稣那样看见和思考更大更广的异象和使命,不是很可惜吗?如果你和我作为牧师、大会主席、基金会主席、基督教机构领袖,仅仅是直线性、规律性,基本性的服事,并且只考虑如何保留职位和(对不起)津贴,完全没有从宣教的角度看我们的存在,不是很可惜吗?

          对于正在服事和即将毕业的准牧师们和神学院学生们,如果你只作教会叫你要作的事或议程上的事,完全不看也不定睛仰望作为禾场主人的基督,不是很可惜吗?更何况,有些人只是将自己当作是雇员或员工,只做吩咐去做或列入议程的事?对于长老们、执事、团契执委、或教会的同工,倘若你仅仅是定期和惯例地在团契中、教会的行政或财务部藉着这个和那个的计划地在服事,完全不看服事与现状之间的联系,不是很可惜吗?简单地说,如果你和我所服事的教会、基金会或机构已经拥有资产、建筑物和财务稳定,并且有充裕的宣教资金,但却只分配给狭窄的圈子和线性的利益,完全没有基督论和宣教论的思想去传福音,支持不足的教会,有需要的社区,以及要得着陷入困境的广阔世界,不是很可惜吗?

          因此,让我们成为有异象的属灵领袖,像主耶稣一样,因为祂在当今困难的时期对我们说:“举目向田观看,庄稼已经熟了,可以收割了”(约翰福音4:35下)。疫情确实为难我们,但并不灾难。让我们将当今的大困难视为上帝的一部分计划,同时也是一个为基督工作的大好机会。庄稼已经熟了!但若不是现在收割,要等到什么时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