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亚方舟与基督的第二次再来

         不论你信或不信,原来史中第一个隔离的地方就是诺亚方舟。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上帝降洪水淹没整个地球来惩罚人类时,只有诺亚一家八口在一艘作为保护中心的船上“受保护”,这样他们就不会被积水“感染”(读作:淹死)。

         这也是最长的隔离期,因为不只是40天40夜,而是大约一年多,根据创世记7:11-13; 8:14-20[i]更准确的说是370天。如果你被“拘留”在一个酒店的小房间里370天而哪里都不能去;你难道不怕、腻烦厌倦,而(特别是大姐或大哥)每天都唠唠叨叨六神无主

         但是诺亚并不是长住在Marriott, InterContinental, 或 Accor集团旗下的酒店;他被关在一个极其非常简陋的方舟中,或许不透气也几乎难以避免“各种各样”臭味的气流,因为方舟里容纳各种成双成对的动物,都是很少洗澡和多是难以安顿的,再加上随地大小便。可否想想这种“气味疗法”的氛围在上层甲板区的诺亚套房内循环?

         如今,让我们暂且忘了在那里的混乱状况,因为跟着诺亚和洪水的故事确实很有趣,而直接或间接,这个故事与神学、人类学、考古学、地质学、生物学、古生物学,甚至史学有关。直到今天,这些方面的专家都在深入的研究关于这事件的所有细节。例如,西方国家多年来的各种研究考察都去了亚拉腊山(创世记8:4记载),位于亚美尼亚国境内,与俄罗斯、伊朗和土耳其接壤,据卫星照片估计,方舟搁浅在其峰顶(5,137 m),那里常年来总是覆盖着积雪。

         从神学的角度,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要揭示挪亚和洪水的事件,不要只从上帝的惩罚的角度来看,而也要——像硬币的两面——在当中有奇迹、拯救,甚至基督论和宣教论的方面。在世界因尚未结束的疫情而陷入动荡和困难的日子里,让我们花点时间学习上帝的话,作为信徒(或更广地说,作为教会),我们能够在上帝面前称义,并在这末世时期适当的服事。

诺亚方舟的隔离是上帝的神迹和拯救

         关于洪水故事的最基本问题是:在原始时代(公元前 2448 年),诺亚和他的家人(只有 8 人)怎么可能设计和组装一艘 41,006 立方米的大船(135 x 22,5 x 13,5)?也就是说,方舟的长度几乎是波音777-300ER长度的两倍(长73.9米),是“已故”的泰坦尼克号游轮(243米)的一半以上,以及超过三分之一的美国尼米兹号航空母舰(333 米)。除此以外,另一个问题是:诺亚如何收集、“说服”或捕获大约 50,000动物种其他动物群(从骆驼到蜥蜴,从马到兔子,或从狮子到红蚁),让他们有秩序、有纪律地成双成对进入隔离区?

         包含着好奇或困惑的问题会自行地消失,如果我们 100% 相信上帝在创世记 7 中所行的奇迹。如果不是上帝作为建筑师,诺亚不可能绘制和设计那艘大船(参阅希伯来书3:4“因为房屋都必有人建造,但建造万物的就是上帝”),而且设计思路明确,并且直接从上帝下载(创世记6:14-16)。

         诺亚和他的家人必然会手忙脚乱、头晕脑胀的押运 5 万只平均不“上学”和四处乱走的动物。对于这一切,诺亚是不可能处理的,如果不是上帝奇迹般地行出来(创世记6:20“飞鸟各从其类,牲畜各从其类,地上的昆虫各从其类,每样两个,要到你那里,好保全生命”)。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动物或牲畜的保养与上帝的拯救大工无关(但如果有人作结论:上帝有着使环境不受破坏的生态关注,这个观点没有错)。

         此外,当圣经记载上帝“要降洪水”时(创世记6:17),然后真的在 120 年后发生(创世记7:11-12)到最后祂“关上了方舟的门”(创世记7:16),那不都是人类无法做到的奇迹吗?因此,很明显诺亚方舟实际上并不是诺亚的作为,而是上帝的奇妙作为,是祂在世人因罪而败坏中所提供的“避难所”或“拯救工具”。根据犹太历史学家Flavius Josephus(公元 37-100 年),挪亚时代的人类堕落境况可以说是“完全被罪的欢乐所捆绑”,以致挪亚呼吁他们悔改并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但是,他们忽略了悔改的呼吁,反而取笑他,同时威胁要杀死他[ii]

         有趣的是,挪亚时代的情形和当今末世的情形实际上有相似之处。至少是主耶稣亲自说的:“诺亚的日子怎样,人子降临也要怎样”(马太福音24:37)。意思是,末日的罪恶和邪恶的强度将与挪亚时代发生的相同、可比和平行

         这个平行很有趣,特别是当耶稣接着说:“当洪水以前的日子,人照常吃喝嫁娶,直到诺亚进方舟的那日。不知不觉洪水来了,把他们全都冲去,人子降临也要这样”(马太福音24:38-39)。这一点表明,正如诺亚时代的社会如何感到“正常”,不要把罪当成罪,末世的人的状态也将如此。若末世的人忽视了拯救,也不愿听关于悔改的信息,当今的世人也将如此地鄙视所传的福音信息。

         清楚可见的是:大多数人会觉得一切都很正常,他们每天工作,吃喝,参加宴会,满足私欲,嫁娶,仿佛不会有事发生:“洪水就来,把他们全都灭了”(路加福音17:27下)。意思是,洪水是突然来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忽视和不听警告的人。

         使徒彼得也同样指出挪亚时代与现今时代的相似之处,他说:“祂借着这灵,曾去传道给那些在监狱里的灵听,就是那从前在诺亚预备方舟。上帝容忍等待的时候,不信从的人,当时进入方舟,借着水得救的不多,只有八个人”(彼得前书3:19-20)。

         教父奥古斯丁对这两节经文的解释如下:当诺亚建造方舟时,基督(通过圣灵的工作)奇迹般地藉着诺亚传讲关于悔改,但当时的人不相信,不愿意进入隔离的方舟,最后他们都没有得救。根据彼得,那些没有得救的人,他们的灵目前在监狱中,就是在地狱里[iii]

         这一点意味着,即使上帝充满慈爱和忍耐,并且“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得后书3:9),然而上帝的耐心和等候是有限的。意思是,即使基督通过挪亚传讲悔改和拯救的福音长达 120 年(很久?),事实上,没有人回应所有信息的内容,而最后那些人真的都受到了惩罚。这也意味着上帝的惩罚是在(1)彰显奇迹;(2)给予警告;(3)传悔改的信息作为获得拯救的机会之后。上帝赐予人的恩典和忍耐是何等浩大!

         这一系列的“神迹、警告、拯救的邀请”将在末世重演,就是在主耶稣第二次再来之前(“诺亚的日子怎样,人子降临也要怎样;马太福音24:37”.但要注意:“正如在诺亚的时代”已经够给予如此长久(120年)的机会悔改,也同样给予当今时代悔改的机会,但可悲的是,大多数人都不在乎、忽略、生活照常进行!

         也就是说,当基督第二次再来的时候(好像闪电一样突然来到;路加福音17:24),机会就没有了,并且祂再来并不是提供救恩(好像祂第一次在圣诞节到来),而是要进行审判和惩罚不信的人(马太福音16:27)。糟糕的是:那个时候不信的人还是没有悔改的意愿;他们反而求赶快死(参启示录6:16“向山和岩石说:倒在我们身上吧,把我们藏起来,躲避坐宝座者的面目和羔羊的忿怒”)。即便在那个时候,他们要求快死的请求也不会实现。已经迟了。

诺亚的隔离方舟是上帝藉着信徒取得世界的宣教大工

     诺亚的“异象和使命”实际上只是:建造方舟和传福音,再加上提醒当时代的人关于拯救的福音,同时也提醒关于上帝有一天必将临到的审判。可悲的是,所传达的悔改信息只赢得7,就是他自己的家人。他可能感到失望和挫败,因为120年以来,他成了到处议论纷纷的话题,成为当时在米所波大米全区的笑柄。

         富有想象力的,他的一些邻居和亲戚很有可能暗示他需要看心理医生,因为他们认为他对于在山上的洪水产生幻觉。甚至可以通过重新设想来想象,当牲畜开始进入方舟,群众聚在一起嘲笑他,大喊大叫说:“ 让我们一起看世上第一个野生动物园里最大的马戏团!”再加上创世记7:4,洪水还未来到时,诺亚和他的家人必须在方舟里等了7日,一边隐约地听到人群的尖叫和嘲讽关于所说但还未临到的洪水(参彼得后书3:3“好讥诮的人和发出来的讥诮”)。试想如果你和我是诺亚;难道不压抑重重吗?

         在末世的背景中,上帝的话清楚地说明主耶稣必将第二次再来。这一次,上帝不会再用洪水惩罚世界,而是用火(彼得后书3:7)。即使如此,在祂还未再来之前,教会和信徒蒙呼召要“组装方舟”,就是我们要愿意成为真理的使者,好像诺亚一样,被称为“传义道的人”(彼得后书2:5)

         倘若我们愿意遵行使命,在基督再来之前成为真理的使者,我们也必须愿意为福音而被轻视、被忽视、被嘲笑,甚至可能遭逼迫。教会和基督徒在希伯来书(10:32-34; 11:35-39)的时期,以及在彼得的时期已经遭受:讥诮(彼得后书3:1-3)以及因传福音而受逼迫(彼得前书4:1, 12-16)

         但那些嘲笑或拒绝福音的人必要承担后果,就是当基督第二次再来时的审判。正如诺亚作为真理的使者,他自然而然地就“定了世人的罪”(希伯来书11:7),义人的生活、宣教的事工和当今信徒传福音也是如此,间接地“预备”了上帝在末世的审判。

         因此,所谓“他(诺亚)定了世人的罪”(希伯来书11:7)并不意味着诺亚展示了自豪的生活方式、觉得自己很神圣,并像旧约中的法利赛人一样喜欢论断别人。并非这个意思。正确的解释可从 Jack P. Lewis 的解释中所说的:“这段话只需要暗示虔诚的生活是对怀疑和不虔诚的人的长期谴责[iv]。意思是,藉着正义和虔诚的信心生活,诺亚间接地“责备”和“表明” 当时怀疑和不信的人之不义和败坏的生活方式,犹如光进入黑暗的山洞里,以致清楚可见山洞里吃水果的蝙蝠挂在墙上。

         因此,在基督第二次再来之前,我们可以看到主耶稣亲自间接地确定了祂必要再来,藉着诺亚、方舟、洪水:“诺亚的日子怎样,人子降临也要怎样”(马太福音24:37)。有趣的是,M. Kikawada 评论了这般相似之处:“ 洪水在这里是被看为是一个时代的分水岭,而人子的事件也类似;人子就是另一个诺亚” [v]。人子(基督)真的只是另一个诺亚吗?

         对我而言是超乎这一切,更准确地说,人子是象征方舟,因为在那里的拯救隔离和避难所是上帝本身的计划和奇妙的大工。只有一个门可进方舟,而基督亲自说过:“我就是门,凡从我进来的,必然得救,并且出入得草吃”(约翰福音10:9)。藉着方舟的拯救,当那8个人进入方舟之后,唯有上帝能够“在诺亚进入之后将门关闭”(创世记7:16)。因此清楚可见,拯救人进入方舟中,可说完全不是人扮演的角色;一切都是上帝的主权、大能、神迹和工作。关于藉着基督的隔离方舟,我们要将这一点当作我们传福音的使命,在祂还未第二次再来之前。

         Mikhail S. Gorbachev,在他担任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期间,曾经于1988年12月7日在纽约联合国全体会议上发表演讲:“ 我们都是一艘船的乘客,就是地球,我们不能让它被摧毁。不会再有第二艘诺亚方舟[vi]

         即使Gorbachev关注的背景是地球(普世担心会受到损害,如果不阻止军备竞赛和核战争),但是从中却有真正的意义,当他强调说“不会再有第二艘诺亚方舟”,也可说是:倘若忽视了那方舟,不再没有第二次的机会。与此相似,那些拒绝、亵渎、传福音的人,不会再有第二次机会,其本质就是,唯一得救的隔离之处是在基督里。

         在疫情期间,全世界的人都受苦和经历可怕的死亡,“洪水“第二次再来的记号越来越明显。即使世界上大多数的人会觉得一切都在正常运行,他们照常地继续一切商业活动、工作、吃喝、参加宴会、满足私欲、嫁娶,仿佛什么也不会发生,但是”洪水“是会突然出现,而那些忽视的人和不愿听取警告的人,将要在上帝的审判的惩罚中灭亡。

         对于我们信主的人,遭疫情肆虐的全球应该作为警告,就是世上没有任何人有能力掌控一切,包括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我们也不应该只在基督的“方舟”中避难,而是带着使命的魄力,将还未信的人带入基督的“方舟”,作为灵魂最安全的隔离所,而“洪水”的迹象在基督再来之前会越来越频发的出现,就是基督的第二次再来。

         但愿在这将临期间,我们不应该只是等待和庆祝两千多年前基督第一次降临的圣诞节,更何况我们已经是信主的人,已经各自的经历在基督里的救恩。现在——在今年的将临期和圣诞节——是教会和信徒预备“方舟”的时候,这是我们执行传福音的使命的议程,藉着传讲基督必要第二次再来的信息,如果现在是世人相信和悔改的机会——要趁着还有机会,因为“不会再有第二艘诺亚方舟”,也就是说没有第二次的机会!


[i] Mark Howard, “How Long Was Noah on the Ark?”; https://creation.com/how-long-was-noah-on-the-ark.

[ii] Katie Marcar, “In the Days of Noah: Urzeit/Endzeit Correspondence and the Flood Tradition in 1 Peter 3-4,” New Testament Studies 63/4 (October 2017) 562.

[iii] Lih. Wayne Grudem (View 1, yang mengadopsi interpretasi Agustinus); “Christ Preaching Through Noah: 1 Peter 3:19-20 in the Light of Dominant Themes in Jewish Literature,” Trinity Journal 7 NS (1986) 3.

[iv] A Study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Noah and the Flood in Jewish and Christian Literature (Leiden: Brill, 1981) 103.

[v] “Noah and the Ark,” The Anchor Bible Dictionary (ed. David N. Freedman; New York: Doubleday, 1992) 4:1129.

[vi] Andrei P. Tsygankov, Russia’s Foreign Policy: 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National Identity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2019) 34.